HOME/Mind/

认知偏差四|相合性偏差

Article Outline
TOC
Collection Outline

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思维惰性,就是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,我们常常会直接测试和接受一种假设,而不去思考和测试其他的假设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当我们拨打一个不在手机通讯录里的电话时,对方没有接,我们倾向于假设对方的手机不在身边或者对方正忙,不方便接电话,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想,是不是手机号码拨错了,虽然这也是一种合理的假设。

上面的例子中,可能我们会觉得,没有考虑其他合理的假设并没有造成大的影响,但是换个场景,可能我们就不这样认为了。我们在很多刑侦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。在一起谋杀案中,所有收集到的证据都将嫌疑指向甲,所以警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找到甲上,三天后,甲被找到了,但是甲已经被真正的凶手残忍杀害。由于警方把焦点仅仅放在一个可能的假设上,没有考虑其他可能的假设,大大耽误了案件侦破的进度。

前面两个例子简单说明了一下相合性偏差(Congruence Bias) 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。维基百科中对相合性偏差的定义是:

Congruence bias is a type of cognitive bias similar to confirmation bias. Congruence bias occurs due to people's over-reliance on directly testing a given hypothesis as well as neglecting indirect testing.

我们测试假设往往是通过直接的方法,但忽略了其实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。为了说明这种直接和不直接的概念,维基百科中举了一个例子。在一个实验中,受试者面前放了两个按钮,并且按下两个按钮中的其中一个能打开一扇门。如果受试者假设左边的按钮能打开门,那么测试假设直接的方法就是按左边的按钮,间接的方式是按右边的按钮。间接的测试方式也是有效的,因为如果按下右边的按钮,门没开的话,就证明左边的按钮是门的开关,但这种间接的方式常常会被我们忽略。

伦敦大学学院的认知心理学家Peter Wason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做了一个关于相合性偏差的著名实验。实验者给受试者看了一串数字“2,4,6”,告诉他们这串数字遵从一个特定的规律,而受试者需要找出这个规律。受试者可以按照他们发现的规律构造序列来进行测试。大部分受试者都假设这是一个间隔为2的递增数列,于是他们构造的序列都是”3,5,7”或者类似间隔为2的递增等差数列,测试都通过,于是他们把这个规律告诉实验者,但是实验者告诉他们这个规律是错的,于是受试者继续探索这串数字背后的规律,但他们的思维仍然被之前的假设所局限,比如盯住间隔2这个点,有人就说规律是“前面两个数字是随机的,第三个数字是第二个数字加2”.事实上,实验者设置的规则是:这是一串递增的数列,只要满足递增的规律就行。受试者的问题在于大部分人都是直接测试自己的假设,而没有想过间接的方式。Wason认为,之所以人们没有采用间接的方式,是因为大多数人除了一种假设外,没有想过其他可能的假设的存在,这是导致相合性偏差的根源。